【一字之师的故事简述】“一字之师”是一个源于古代文人之间的典故,讲述的是在文学创作中,一个看似微小的字词修改,却让作品更加精妙、传世。这个故事体现了古人对文字的严谨态度和对知识的尊重。
故事简述:
相传唐代诗人贾岛有一次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在反复推敲后,决定将“推”字改为“敲”字,以更贴合诗意。后来他向当时的大诗人韩愈请教,韩愈认为“敲”字更有意境,于是两人成为朋友,并被后人称为“一字之师”。
这个故事强调了在文学创作中,一字之差可能带来深远影响,也展现了虚心求教、精益求精的精神。
信息总结表:
| 项目 | 内容说明 |
| 故事名称 | 一字之师 |
| 出处 | 源于唐代诗人贾岛与韩愈的交往 |
| 核心情节 | 贾岛因“推”与“敲”的字词选择请教韩愈,最终采纳“敲”字,成就佳作 |
| 主题思想 | 强调文字的重要性,体现虚心学习、追求完美精神 |
| 后世影响 | 成为文坛佳话,常用于形容在文学或学术上给予重要指导的人 |
| 文化意义 | 展现古代文人对语言艺术的重视与相互尊重 |
通过“一字之师”的故事,我们不仅看到了古人在文学上的执着,也感受到他们对待学问的谦逊态度。这种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