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欲养而亲不待原文欣赏】“子欲养而亲不待”出自《孔子家语·卷二》,是古代儒家思想中关于孝道的重要表达。这句话深刻揭示了子女在父母健在时应尽孝的重要性,也提醒人们珍惜与亲人相处的时光,莫让遗憾成为人生最大的悔恨。
一、原文赏析
原文如下:
> 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句话简洁有力,字面意思是:“当子女想要奉养父母的时候,父母却已经不在了。”它强调的是时间的不可逆性,以及孝心应尽早付诸行动。
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更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它提醒人们,孝道不应等到失去后才去弥补,而是要趁父母还在时,及时尽孝。
二、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孔子家语·卷二》 |
原文 | 子欲养而亲不待 |
含义 | 当子女想奉养父母时,父母已去世,表达对未能及时尽孝的遗憾 |
主题 | 孝道、亲情、时间的珍贵 |
意义 | 提醒人们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及时尽孝 |
文化背景 | 儒家文化中重视孝道与家庭伦理 |
三、延伸思考
“子欲养而亲不待”不仅仅是一句古语,更是现代人生活中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社会节奏加快,许多人忙于工作和生活,忽略了与父母的沟通与陪伴。等到意识到父母年迈,才后悔没有多花些时间陪伴他们,这种遗憾常常无法弥补。
因此,这句话不仅是对古人的一种劝诫,也是对现代人的警示。我们要学会在忙碌中抽出时间,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倾听他们的声音,让他们感受到子女的关爱与温暖。
四、结语
“子欲养而亲不待”虽只寥寥数字,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它提醒我们,孝心不能等待,亲情不容错过。愿每个人都能在父母尚在时,尽一份孝心,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