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跽是什么意思】“跽”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字,常见于古代文献或历史类文章中。它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用,但在理解古代礼仪、服饰或行为方式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下是对“跽”的详细解释。
一、
“跽”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动词,表示一种跪坐的姿态。古人常以“跽”来描述一种恭敬、庄重的坐姿,尤其在祭祀、朝见等正式场合中使用。与“跪”不同,“跽”更强调身体的直立和膝盖的弯曲,而不是完全俯身。这种姿势体现了对长辈、君主或神灵的尊重。
在现代汉语中,“跽”已逐渐被“跪”所取代,但在古文阅读、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用法。
二、表格说明
汉字 | 拼音 | 部首 | 笔画 | 本义 | 引申义 | 现代用法 | 常见语境 |
跽 | jì | 足 | 15 | 跪坐,身体直立,膝盖弯曲 | 表示恭敬、庄重的姿态 | 极少使用 | 古文、历史、文学 |
祭祀、朝见等场合 |
三、扩展说明
在《礼记》《仪礼》等古代典籍中,“跽”常用于描述臣子向君王行礼的方式。例如:“群臣皆再拜稽首,天子答拜,然后群臣皆起,复位而立,皆再拜,天子又答拜,然后群臣皆跽。”这表明“跽”是一种介于站立与跪拜之间的姿态,既不失礼节,又不显过分谦卑。
此外,在一些古代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跽”也常被用来增强历史氛围,使人物动作更具传统感和仪式感。
四、结语
“跽”虽为生僻字,但在了解古代礼仪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反映了古人对礼节的重视,也体现了语言在历史发展中的演变过程。对于学习古文、研究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掌握“跽”的含义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与思想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