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吊民伐罪造句子】“吊民伐罪”是一个源自古代的成语,出自《尚书·大禹谟》,意为安抚百姓、讨伐暴君。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正义之师对残暴统治者的讨伐,具有强烈的道德和政治色彩。
在现代汉语中,“吊民伐罪”虽然不常用,但仍然可以用于书面表达或正式场合,以增强语言的文雅性和历史感。以下是对“吊民伐罪”的解释与例句整理,便于理解和运用。
一、
“吊民伐罪”是古代用来形容正义之师讨伐暴政、拯救百姓的词语,强调的是“为民除害”的理念。它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观念,也反映了古代战争中“师出有名”的原则。在现代使用时,需结合具体语境,避免生搬硬套。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用法说明 | 例句 |
| 吊民伐罪 | 安抚百姓,讨伐暴君 | 《尚书·大禹谟》 | 多用于书面或正式语境,强调正义性 | 古人常说:“吊民伐罪,顺天应人。” |
| 表达对暴政的反对与对民众的同情 | 常与“仁政”“正义”等词搭配 | 在历史叙述中,常用来描述起义军的正当性。 | ||
| 强调战争的合法性与道德基础 | 避免用于日常口语 | 如:此次起义,实为吊民伐罪之举。 |
三、使用建议
- 适用场景:历史文章、文学作品、演讲稿、学术论文等。
- 注意事项:
- 不宜用于口语或非正式场合;
- 使用时需确保上下文符合其历史和道德背景;
- 可适当替换为“为民除害”“讨伐暴政”等更通俗的说法。
通过合理运用“吊民伐罪”,可以在表达中增添文化底蕴和语言美感,但也要注意语境的匹配与表达的自然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