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颈受戮词语意思】“引颈受戮”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死亡时的顺从或无奈。这个词语具有强烈的悲壮色彩,常出现在文学作品、历史记载或对人物命运的描写中。
一、词语解释
| 词语 | 引颈受戮 |
| 拼音 | yǐn jǐng shòu lù |
| 出处 |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曰:‘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引颈自刎。”后人引申为“引颈受戮”,意指主动或被动地接受死亡。 |
| 含义 | 形容人低头(引颈)等待被杀(受戮),表示一种无奈、顺从或英勇赴死的态度。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形容人在面临死亡时的反应,带有悲壮或凄凉的意味。 |
| 近义词 | 自投罗网、束手就擒、甘愿赴死 |
| 反义词 | 奋起反抗、宁死不屈 |
二、词语背景与使用场景
“引颈受戮”最早源于古代战争或政治斗争中的人物命运描写。例如,在《史记》中,项羽兵败垓下,自刎前便有“引颈”的动作,后人以此来形容英雄末路、无力回天的状态。
该词多用于以下情境:
- 描述历史人物的悲剧结局;
- 表达对命运无能为力的感慨;
- 在文学作品中渲染悲情氛围;
- 有时也用于讽刺某些人盲目服从、缺乏反抗精神。
三、词语情感色彩
“引颈受戮”带有一定的悲壮感和无奈感。它既可以表达一种英勇赴死的精神,也可以表现出被动接受命运的绝望。具体含义往往取决于上下文语境。
四、总结
“引颈受戮”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其核心意义在于描述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姿态与心理状态。它不仅体现了语言的简洁性,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文学、历史或情感表达中仍具有重要价值。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 | 引颈受戮 |
| 含义 | 低头等待被杀,表示顺从或无奈 |
| 出处 | 《史记·项羽本纪》 |
| 情感色彩 | 悲壮、无奈、凄凉 |
| 使用场合 | 文学、历史、抒情表达 |
| 是否常用 | 不常见,多用于书面语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引颈受戮”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一种情绪和态度的表达方式。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汉语文化的深度与广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