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逐渐超越了单个资本家或企业的范围,形成了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化大生产。然而,生产资料却依然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这就导致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深刻矛盾。一方面,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化的生产主体,其劳动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自身所得的工资;另一方面,由于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他们将剩余价值据为己有,导致广大劳动者购买力不足,无法消化不断扩大的生产能力。这种供需失衡最终会引发市场萎缩、商品积压、企业倒闭等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爆发经济危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矛盾并非偶然现象,而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决定的。即使是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通过政府干预和社会福利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危机的影响,但只要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根本改变,这一深层次矛盾就始终存在,并可能周期性地表现为经济衰退、失业增加等严重后果。因此,要彻底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生产关系,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新社会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