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岩等级怎么划分的】在工程地质和隧道施工中,围岩等级的划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影响到支护方式的选择、施工方法的确定以及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围岩等级是根据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完整性、地下水情况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和分类的。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围岩等级的划分标准,以下是对围岩等级划分方法的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对比说明。
一、围岩等级划分的基本依据
1. 岩石坚硬程度:包括岩石的抗压强度、硬度等指标。
2. 岩体完整程度:如裂隙发育程度、节理分布等。
3. 地下水状况:影响围岩的稳定性和变形特性。
4. 地质构造影响: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5. 施工条件:如开挖方式、支护措施等也会影响围岩的动态表现。
二、常见的围岩等级划分体系
在中国,常见的围岩等级划分主要参考《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 10003-2016)和《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通常将围岩分为Ⅰ至Ⅵ级,级别越高,围岩质量越好。
三、围岩等级划分表(以铁路为例)
| 围岩等级 | 岩石类型 | 岩体完整性 | 地下水情况 | 稳定性评价 | 支护方式 |
| Ⅰ级 | 坚硬岩体(如花岗岩) | 非常完整 | 无水或少量渗水 | 极稳定,不易变形 | 不需支护或仅需喷混凝土 |
| Ⅱ级 | 较坚硬岩体(如砂岩) | 完整或较完整 | 无水或少量渗水 | 稳定,轻微变形 | 喷混凝土+锚杆 |
| Ⅲ级 | 中等坚硬岩体(如页岩) | 较完整 | 少量渗水 | 稳定性较差,易变形 | 锚杆+钢拱架 |
| Ⅳ级 | 软弱岩体(如泥岩) | 不完整 | 有明显渗水 | 稳定性差,易塌方 | 钢拱架+喷混凝土+管棚 |
| Ⅴ级 | 松散破碎岩体(如风化岩) | 非常不完整 | 渗水严重 | 极不稳定,易塌方 | 超前支护+全断面封闭 |
| Ⅵ级 | 松散土体或软弱地层 | 极不完整 | 涌水严重 | 极不稳定,极难施工 | 大管棚+注浆加固 |
四、总结
围岩等级的划分是隧道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基础,合理划分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支护方案,提高施工效率并保障工程安全。不同工程类型可能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但其核心原则基本一致,即根据围岩的实际状态进行科学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现场地质勘察数据、施工经验及工程要求,灵活运用围岩等级划分结果,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