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什么意思】“桑榆”是一个汉语词语,常见于古诗词和文学作品中。它字面意思是“桑树和榆树”,但在实际使用中,常被用来比喻晚年或晚年的时光。这一用法源于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与象征意义的结合。
一、桑榆的含义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词义 | 桑树与榆树的合称;引申为晚年、晚年时光 |
| 来源 | 古代文学、诗词中常用,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 |
| 象征意义 | 常用于表达对人生晚年阶段的感慨,也带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 |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作品、文章标题或表达对未来的期望 |
二、详细解释
“桑榆”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和《楚辞》,但真正广泛用于表达“晚年”之意的是在汉唐以后的诗词中。例如:
-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些诗句中的“桑榆”虽未直接出现,但其意境与“桑榆”所代表的“晚年”、“余晖”有着密切联系。
此外,“桑榆”也常被用来表达一种“及时努力”的态度。比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意指虽然在某一方面有所损失,但在另一方面却得到了补偿,强调人生中的得失平衡。
三、相关成语与诗句
| 成语/诗句 | 出处 | 含义 |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 《后汉书·冯异传》 | 指在一处失去,又在另一处得到 |
| 桑榆非晚 | 《滕王阁序》 | 比喻晚年仍可有所作为 |
| 桑榆暮景 | 《红楼梦》 | 形容晚年光景 |
四、结语
“桑榆”不仅仅是一个自然名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古人对时间、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它既可以表达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也可以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此,在文学创作或日常表达中,合理运用“桑榆”一词,能够增添语言的美感与深度。


